<output id="lj0p6"></output>
    <pre id="lj0p6"><label id="lj0p6"></label></pre>

        <track id="lj0p6"></track>

        <p id="lj0p6"><strong id="lj0p6"><small id="lj0p6"></small></strong></p>

      1. 國考備考資料-科技、科學類拓展(12.22)
        2020-12-22
        文章來源:科信教育

         【地殼一號】

        6 月 2 日,中國超級鉆機“地殼一號”正式宣布完成“首秀”:以完鉆井深 7018 米創亞洲國家大陸科學鉆井新紀錄,標志著中國成為繼俄羅斯和德國之后,世界上第三個擁有實施萬米大陸鉆探計劃專用裝備和相關技術的國家。“地殼一號”是由吉林大學自主研發設計的萬米大陸科學鉆機,在四川制造成功。“地殼一號”,高 60 米,占地 1 萬多平方米,鉆進能力達到 1 萬米,主要用于松遼盆地國際大陸科學鉆探工程,除進行地球演變和古氣候研究,還將用于中國地殼的立體探測、能源探測等方面的研究。
        【天鯤號】
        2018 年 6 月 8 日下午 16 時,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亞洲超大重型自航絞吸船“天鯤號”駛離位于江蘇啟東的船廠碼頭,經由長江口北角開往浙江花鳥山海域進行為期 3 天的海試。該船的動力系統和推進系統等將在此次出航中首次接受真正海洋環境的驗。經過為期近 4 天的海上航行,首艘由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亞洲最大自航絞吸挖泥船——“天鯤號”于 2018 年 6 月 12 日成功完成首次試航。天鯤號的主要工程師是王健。天鯤號是由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第七○八研究所設計,上海振華重工集團啟東公司建造的新一代重型自航絞吸挖泥船,長達 140 米,寬 27.8 米。"天鯤號"的最大挖掘深度可以達到 35 米,可以在一小時內將 6000 立方米的海水、碎石、泥沙混合物送到 1.5 萬米之外。
        【千里眼計劃】
        為提高重點區域環境監管效能,第一時間發現問題,生態環境部啟動“千里眼計劃”,利用衛星遙感技術,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進行重點監管。千里眼計劃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市全行政區域按照 3 千米×3 千米劃分網格,利用衛星遙感技術,篩選出 PM2.5 年均濃度較高的 3600 個網格作為熱點網格,進行重點監管。對 1 年內連續 3 次被預警或累計 6 次被預警的熱點網格,生態環境部將予以公開通報。
        【APSOS】
        多波段多大氣成分主被動綜合探測系統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首批資助的國家重大科研儀器設備研制專項之一,由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聯合國內 6 家科研單位自主研制,項目于 2012 年啟動,總投資 9300 余萬元。2018 年 6 月 30 日,項目通過驗收。APSOS 由綜合集成與反演驗證平臺及組合望遠鏡系統、氣溶膠-云-水汽探測激光雷達、 大氣溫度風場探測激光雷達、臭氧探測激光雷達、污染氣體探測激光雷達、二氧化碳探測激光雷達、太赫茲超導輻射波譜儀和 W 波段測云雷達等單元組成。該系統在安徽淮南和青海德令哈開展聯調測試之后,于 2017 年 10 月成功部署于西藏羊八井(海拔 4300m)。APSOS項目組已圓滿完成了儀器研制任務,系統各項技術指標均達到任務書要求,APSOS 系統已經成為國際上海拔最高、探測手段最為全面的大氣觀測系統,并且開始在青藏高原獲取重要科學數據。該系統的組合望遠鏡利用多光纖多波長空間分光技術達到了 2m 等效口徑和多套激光雷達共享;氣溶膠-云-水汽探測激光雷達利用 3 波長發射 6 波長接收方式,實現了對氣溶膠、云和水汽的探測;大氣溫度風場探測激光雷達實現了 5~110km 高度大氣溫度和10~60km、80-110km 高度大氣風場的同時探測;臭氧探測激光雷達實現了 5~50km 高度對流層和平流層臭氧的同時探測;污染氣體探測激光雷達同時獲得了 0.1~3km 距離范圍內的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分布;二氧化碳探測激光雷達獲得了 0.1~3km 高度范圍內的二氧化碳變化特征;太赫茲超導輻射波譜儀在國內首次將太赫茲技術應用于地基大氣探測領域;W 波段測云雷達在國內首次將地基測云雷達由 Ka 波段上升到 W 波段。
        【區塊鏈】
        區塊鏈是分布式數據存儲、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加密算法等計算機技術的新型應用模式。狹義來講,區塊鏈是一種按照時間順序將數據區塊以順序相連的方式組合成的一種鏈式數據結構,并以密碼學方式保證的不可篡改和不可偽造的分布式賬本。廣義來講,區塊鏈技術是利用塊鏈式數據結構來驗證與存儲數據、利用分布式節點共識算法來生成和更新數據、利用密碼學的方式保證數據傳輸和訪問的安全、利用由自動化腳本代碼組成的智能合約來編程和操作數據的一種全新的分布式基礎架構與計算方式。 一般說來,區塊鏈系統由數據層、網絡層、共識層、激勵層、合約層和應用層組成。 其中,數據層封裝了底層數據區塊以及相關的數據加密和時間戳等基礎數據和基本算法;網絡層則包括分布式組網機制、數據傳播機制和數據驗證機制等;共識層主要封裝網絡節點的各類共識算法;激勵層將經濟因素集成到區塊鏈技術體系中來,主要包括經濟激勵的發行機制和分配機制等;合約層主要封裝各類腳本、算法和智能合約,是區塊鏈可編程特性的基礎; 應用層則封裝了區塊鏈的各種應用場景和案例。該模型中,基于時間戳的鏈式區塊結構、分布式節點的共識機制、基于共識算力的經濟激勵和靈活可編程的智能合約是區塊鏈技術最具代表性的創新點。
        【嫦娥四號】
        中國計劃將于 12 月發射嫦娥四號著陸器和月球車探測器,這將是首次嘗試在月球背面軟著陸。嫦娥四號將實現月球軟著陸和巡視探測任務并將選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發射。在科學技術方面,二期工程將實現四個第一,要研制并發射我國第一個地外天體著陸探測器和巡視探測器;第一次利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發射地月轉移軌道航天器;第一次建立和使用深空測控網進行測控通信;第一次實現月球軟著陸、月面巡視、月夜生存等重大突破,開展月表地形地貌與地質構造、礦物組成和化學成分、月球內部結構、地月空間與月表環境等探測活動,建成基本配套的月球探測工程系統。三大科學研究:對月球背面的環境進行研究;對月球背面的表面、淺深層、深層進行研究;最大的特色是在月球背面不受太陽的影響,可以在月球背面和中繼星上分別裝上低頻射電探測儀,那是低頻射電探測的絕佳場所,這樣的頻段選擇也是世界首次。
        【龍源振華叁號】
        “龍源振華叁號”船長 100.8 米,寬 43.2 米,型深 8.4 米,是集大型設備吊裝、打樁、安裝于一體的多功能自升式海上風電施工平臺。“龍源振華叁號”風電施工平臺擁有 10 多項創新技術,擁有全球最大起重能力,雙鉤最大吊重 2000 噸,可輕松吊起 6 兆瓦大功率海上風機基礎,實現空中翻身;高達 120 米的起升高度,是目前全球自升式風電施工平臺之最;配備 DP-1 動力定位系統,使整個平臺在波濤洶涌的海水中可保持“紋絲不動”;擁有雙層單樁抱樁器,既可進行單樁沉樁作業,也可進行風機吊裝作業;開創國內最大 50 米海下作業深度,使我國海上風電作業達到了新的深度。“龍源振華叁號”還可以存儲大量風機設備,容納 120 人在海上生活居住。
        【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
        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是一顆低軌衛星,只能在晚上進行量子通信,空間覆蓋能力和應用都有限。2016 年 8 月 16 日 1 時 40 分,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這種方式能極大提高通信保密性。2017年 1 月 18 日,圓滿完成了 4 個月的在軌測試任務,正式交付用戶單位使用。6 月“墨子號”實現 1203 公里光子糾纏,刷新世界紀錄。2018 年 1 月,“墨子號”成功實現洲際量子密鑰 分發。
        【FAST 射電望遠鏡】
        2016 年 7 月 3 日,世界上最大口徑的射電望遠鏡,位于中國貴州省內的 500 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順利安裝最后一塊反射面單元,標志著 FAST 主體工程完工,進入測試調試階段。平塘舉世矚目的 500 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于 2016 年 9 月 25 日落成啟用,平塘大射電景區(大射電觀景臺、平塘天文科學文化園)于 9 月 26 日起試運營。2017 年 10 月 10 日 FAST 發現 6 顆脈沖星,12 月又新發現 3 顆脈沖星,共已經發現 9顆脈沖星。
        【C919 大型客機】
        全稱 COMAC C919,是中國首款按照最新國際適航標準,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干線民用飛機,是由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于 2008 年開始研制。C 是英文縮寫 China 的首字母,也是中國商飛英文縮寫 COMAC 的首字母,第一個“9”的寓意是天長地久,“19”代表的是中國首型中型客機最大載客量為 190 座。
        【黑洞】
        北京時間 2019 年 4 月 10 日 21 時,人類首張黑洞照片面世,該黑洞位于室女座一個巨橢圓星系 M87 的中心,距離地球 5500 萬光年,質量約為太陽的 65 億倍。它的核心區域存在一個陰影,周圍環繞一個新月狀光環。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被證明在極端條件下仍然成立。黑洞是現代廣義相對論中,宇宙空間內存在的一種天體。黑洞的引力很大,使得視界內的逃逸速度大于光速。黑洞是時空曲率大到光都無法從其事件視界逃脫的天體。1916 年,德國天文學家卡爾·史瓦西通過計算得到了愛因斯坦引力場方程的一個真空解,這個解表 明,如果將大量物質集中于空間一點,其周圍會產生奇異的現象,即在質點周圍存在一個界面——“視界”一旦進入這個界面,即使光也無法逃脫。這種“不可思議的天體”被美國物理學家約翰·阿奇博爾德·惠勒命名為“黑洞”。 

         

        【本站文章系網絡轉載,科信不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麻煩聯系我們,我們會立即刪除】
        ★ 編輯:wii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躁app
        <output id="lj0p6"></output>
          <pre id="lj0p6"><label id="lj0p6"></label></pre>

              <track id="lj0p6"></track>

              <p id="lj0p6"><strong id="lj0p6"><small id="lj0p6"></small></strong></p>